首页 >> 医院动态 >> 强基医术 ——肝癌射频消融术

强基医术 ——肝癌射频消融术

发布时间:2025/2/27 20:11:32 次浏览 分类:医院动态

(本网消息)


李大爷因腹胀、乏力前来我院就诊。入院时腹大如鼓,形如青蛙肚,腹壁静脉明显曲张,面色呈现典型的慢性肝病面容,双下肢也有浮肿。经CT、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合并肝癌,且伴有大量腹水。


针对这一复杂病情,我院中医院肝胆外科团队迅速组织多学科讨论,制定了全面的治疗方案。前期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应用白蛋白特利加压素、利尿,以及配合中医中药,腹水很快得到有效控制。短短一个月后,腹水基本消退,复查时已所剩无几。

此时,团队抓住时机,为患者实施肝癌消融治疗。患者ICI评分为C级,手术采用最先进的射频消融技术(RFA),非常成功。术后患者康复良好,仅住院一两天便顺利出院。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我院在复杂肝病治疗领域的专业实力和多学科协作的显著成效 。

肝癌射频消融(RFA)

肝癌射频消融(RFA)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破坏肿瘤细胞,适用于早期肝癌或无法手术的患者。

以下是关于肝癌射频消融的详细介绍:

1.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利用高频交流电通过电极针传导至肿瘤组织,产生摩擦热,使局部温度达到60-100℃,导致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同时使周围血管凝固,减少出血风险。

2. 适应症

早期肝癌:肿瘤直径≤5cm,尤其是≤3cm的单发肿瘤。

多发小肝癌:肿瘤数量≤3个,直径≤3cm。

无法手术的患者:因肝功能差、合并其他疾病或肿瘤位置特殊无法手术者。

术后复发:肝癌切除后局部复发的治疗。

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等待肝移植期间控制肿瘤进展。



3. 禁忌症

肿瘤过大:直径>5cm的肿瘤效果较差。

肿瘤位置不佳:靠近大血管、胆管或重要器官,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

严重肝功能不全:如Child-Pugh C级。

全身情况差: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或心肺功能不全。

4. 操作流程

术前评估:通过影像学(如CT、MRI)明确肿瘤大小、位置及数量,评估肝功能及全身状况。

2. 麻醉:通常采用局部麻醉联合镇静或全身麻醉。

3. 影像引导:在超声、CT或MRI引导下将电极针精准插入肿瘤。

4. 消融治疗:启动射频发生器,根据肿瘤大小调整能量和时间,确保完全覆盖肿瘤及周围安全边缘。

5. 术后观察: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出血、疼痛等并发症。


5. 优点

微创:仅需皮肤穿刺,创伤小,恢复快。

精准:影像引导下精准定位,保护正常肝组织。

可重复:适用于复发或多发肿瘤的多次治疗。

住院时间短:通常术后1-2天即可出院。

 6.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

疼痛:术后轻度疼痛常见,通常可自行缓解。

发热:因肿瘤坏死吸收引起的低热,通常持续1-3天。

肝功能异常: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严重并发症(较少见):

出血:肝包膜下出血或腹腔内出血。

感染:肝脓肿或腹腔感染。

胆道损伤:导致胆瘘或胆道狭窄。

邻近器官损伤:如肠管、膈肌等。

 7. 疗效评估

影像学评估:术后1个月通过增强CT或MRI评估消融效果,判断肿瘤是否完全坏死。

肿瘤标志物:如AFP水平下降提示治疗有效。

长期随访:定期复查影像学和肝功能,监测复发。

8. 与其他治疗的结合

与手术结合:用于术前缩小肿瘤或术后复发的治疗。

与TACE结合: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可提高大肝癌的疗效。

与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结合:用于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

 9.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肿瘤大小、位置及患者肝功能适合射频消融。

精准操作:确保消融范围完全覆盖肿瘤及周围安全边缘。

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长期随访:定期复查,早期发现复发或新发病灶。

结语

肝癌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肝癌或无法手术的患者。通过严格掌握适应症、精准操作及术后规范管理,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图文来源:自媒体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