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
您是否常听中医说“湿”这个字?
中医理论中的“湿”是什么?中医认为“湿”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和病理概念,属于致病的六种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它既是外界环境中的湿邪(外湿),也指人体内部因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内湿)。
外湿受环境因素影响,比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雨季、居住地低洼)、涉水淋雨、穿湿衣等,导致外界湿邪侵入人体。外湿的特点是常与风、寒、热等邪气结合,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等。
内湿主要是指脏腑失调,主要是因为脾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湿浊内生。内湿的诱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比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久坐少动、思虑过度等损伤脾胃功能。
为什么总是听医生说要“祛湿”,“湿”有什么危害?
先了解一下“湿”有什么特性,对身体会造成什么影响。
一、“湿邪”有重浊的特点。会造成身体困重的症状,比如头沉、四肢酸沉、大便黏腻等。
二、“湿邪”有粘滞的特点。会造成病程长、缠绵难愈。很多慢性疾病都和“湿”有关,比如湿疹、关节炎。另外也会造成小便混浊、痰黏难咳等临床症状。
三、“湿邪”有趋下的特点。也就是说“湿”容易侵袭人体下部器官。比如下肢水肿、脚气、阴部潮湿、腹泻等症候都和“湿”脱不了关系。
四、“湿邪”有阻滞气机的特点。“湿”容易阻碍气血运行,可以导致腹胀、胸脘痞满等症状。
而且湿容易与其他邪气的结合造成身体不适,比如“寒湿”可以造成畏寒肢冷、腹痛腹泻、舌苔白腻。“湿热”可以造成身热不畅、口苦口臭、黄疸、舌苔黄腻。“痰湿”可以造成肥胖、痰多、胸闷、结节囊肿(如脂肪瘤、甲状腺结节)。
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上症状或者疾病,说明我们可能需要“祛湿”了。
帮您总结了一下祛湿的适应症:身体沉重、头昏如裹、四肢乏力。大便黏滞不成形、小便浑浊或量少。湿疹或者皮肤油腻、水肿。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关节酸痛、沉重感,女性白带量多黏稠、月经不调,加上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苔厚腻(白腻或黄腻)。
您可能发现了,很多“湿”的症状都和消化系统有关,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的功能正常,水湿得化,是预防内湿的关键。
此外,湿邪分为不同的类型,内湿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表现大相径庭。
比如形体偏胖、大便黏滞、小便偏黄的,这种人属于湿热体质,这时候需要清热祛湿,代表方剂有三仁汤。
而对于畏寒怕冷、腹胀腹泻、疲乏浮肿的这些寒湿体质的人需要温中散寒祛湿,代表方剂有附子理中丸。
症状以消化不良,倦怠乏力,大便粘腻不爽这些脾虚湿蕴的人群,适合健脾化湿,代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
外湿多为感冒后出现身体困重,关节痛,肌肉酸痛这些症状,可以用羌活胜湿汤治疗。
所以“湿邪”也有很多类型,要科学祛湿,而不要盲从。
另外,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祛湿。比如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舌质红没有舌苔的这类阴虚体质的人,使用温燥祛湿的药物或食物,会进一步伤阴导致虚火更旺,出现烦躁、失眠等症状。
另外血虚体质的人,要慎用祛湿,比如女性月经量少,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盲目祛湿可能会耗伤气血,使血虚加重。
如果畏寒肢冷、腹泻清稀,属于阳虚寒盛的情况,需先温阳再祛湿,而且阳虚患者切忌应用苦寒燥湿之品祛湿,比如黄连、黄芩。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妇女为了保护胎儿健康尽量不要祛湿治疗;老年人和小孩因为脏腑功能较弱,也不能盲目祛湿,以免伤及正气。
有“湿”的人群要注意生活调理,饮食上少吃生冷、甜腻食物,保护脾胃,适当食用赤小豆、冬瓜、山药等利湿食材。注意适当运动,促进阳气升发,帮助排湿(如八段锦、健步走)。注意不要久居湿地,避免外感寒湿。注意调整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思虑,伤及脾胃,防止内湿作乱。
图文来源:自媒体宣传中心